今年8月,以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为依托单位的富铁矿勘查开发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暨山东省地矿局富铁矿找矿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济南召开。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等单位的业内知名专家,与山东省地矿局和地矿一队的专家领导、科研骨干齐聚一堂,一同回顾一队60余年铁矿勘查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共同谋划富铁矿工程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科研方向,为一队深入推进富铁矿勘查技术革新和找矿实践,积极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坚定了信心、带来了力量。![]() 一队成立于1958年,建队之初,正值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加速阶段,伴随钢铁工业这一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的迅猛发展,山东省内铁矿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下,第一代一队铁矿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凭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专业严谨的素养,用数十年的时间踏遍鲁中地区,先后探明济南、淄博等地大中小型矽卡岩型富铁矿床20余处,所提交铁矿资源量占当时全省已探明铁矿资源量的90%以上,“朱崖式”新型铁矿等一批找矿发现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为山东省钢铁工业布局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宝贵的青春与力量。 步入二十一世纪,一队在坚守原有找矿阵地的同时,加快开辟省内铁矿勘查新战场,接连在烟台、济宁、莱芜、淄博等地新增近20个矿产地。其中,在莱芜三岔河矿区发现的山东省首例矽卡岩型铁金矿床,开辟了鲁西富铁矿区铁、金、铜、钴等多矿种综合勘查评价的找矿新方向,具有重要找矿指导意义。2009年,一队远渡大西洋,赴澳大利亚开展铁矿勘查工作,积极为国内、省内铁矿资源安全增添新保障。 随着对省内基础地质调查和铁矿成矿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队的工作视野也由单纯的找矿勘查,逐渐向成矿理论研究、找矿预测与勘查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1983年,立足省内突出的找矿成果,一队承担了原地质矿产部下达的“山东省铁矿资源总量预测”任务,用2年多的时间,针对鲁西各成因类型铁矿分别建立起矿床地质概念模型和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并进一步优选圈定具有找矿前景的勘查区域,预测区内铁矿资源量,为山东省铁矿地质工作规划编制提供重要依据。2010年,一队再度凭借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圆满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山东省铁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系统划分省内铁矿矿产预测方法类型3个、矿产预测类型11个,分析确定具有成矿潜力的预测研究工作区20余个,为山东省后续铁矿勘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所形成的成果报告也作为《山东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与应用》的一部分,荣获原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进入新时代,山东省地质找矿工作逐渐由浅部勘查向攻深找盲发展。为顺应时代变化,一队于2017年获批建设“山东省地矿局富铁矿找矿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并于2020年获批成立“山东省富铁矿勘查技术开发工程实验室”(2023年更名为“富铁矿勘查开发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走上了一条“实践与创新并重,平台与项目互补,核心与梯队共建”的富铁矿深部勘查能力建设道路。时至今日,工程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以富铁矿成矿理论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为主,拥有固定科研人员及外聘专家学者90余人的高水平、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引育平台。 自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展以来,新一代一队铁矿人立足富铁矿工程研究中心,系统谋划“成矿理论研究+勘查技术体系研发+找矿实践”工作思路,创新提出“基于高盐度富氯岩浆热液出溶和膏盐物质加入”的富铁矿成矿模式,建立“地质(三位一体)-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构建“地质-综合地球物理(重磁电井)-钻探多方法组合”探测技术体系,实现深覆盖区富铁矿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多角度综合探测,在鲁西“齐河-禹城富铁矿矿集区”郭店铁矿揭露最大单层厚度达63.06米、品位56.63%的国内罕见高品位富铁矿体,在区内累计探明铁矿资源量4400余万吨,取得显著找矿成效;科创成果“山东省矽卡岩型富铁矿勘查理论技术创新及找矿突破”,获得2023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同时,积极开展省内富铁矿找矿预测,在淄博金岭、济南莱芜以及齐河-禹城等地区,精准圈定找矿靶区和最小预测区20余个,为省内后续富铁矿勘查提供科学支撑,奋力书写服务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新篇章。 ![]() 回首往昔,一队因国家战略需求而生,随国家发展而不断成长。一代代一队地质人,砥砺奋进、薪火相传,用“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铸就了一支当之无愧的地质“铁”军。 展望未来,一队必将紧紧围绕富铁矿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攻坚突破和勘查技术革新,力争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奋力开创全国一流新时代现代化地质强队新局面,为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贡献力量,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再建新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