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某些琥珀中观察到的蓝绿色实际上是紫外线 (UV) 激发的荧光。之前的一项研究将这种颜色描述为黄色背景上的彩虹色,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表面荧光。由于这种琥珀可以被视为长波长通滤光片,其光谱透射率的半通波长约为 530 nm,因此它既不透射紫外线也不透射短波可见光。由于这种材料完全吸收紫外线范围内的光,并强烈吸收短波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因此激发的蓝色仅限于表面。这项研究中的琥珀还显示出乌桑巴拉效应,即颜色随光穿过样品的路径长度而变化的现象。 介绍
琥珀是树脂化石,可用于制作珠宝、装饰品、药物和香水。含有昆虫和植物内含物的琥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深受收藏家的推崇。琥珀通常呈黄色至棕色,有些琥珀呈红色至棕红色或红棕色。蓝色琥珀很少见,主要产于多米尼加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也有少量产出。这种琥珀来自已灭绝的树种Hymenaea protera的树脂(Iturralde-Vinent 和 MacPhee,1996 年;Poinar 和 Poinar,1999 年)。根据 Iturralde-Vinent 和 MacPhee(1996 年)的说法,大多数多米尼加琥珀产于两个区域:圣地亚哥德洛斯卡瓦列罗斯以北(“北部地区”)和圣多明各东北部(“东部地区”)。 材料与方法2013 年,其中一位作者参观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北部和东部的琥珀矿床(图 1)。图 2 显示了典型的采矿作业,而图 3 显示了从当地矿工那里获得的蓝色琥珀珠。 ![]()
图 1. 其中一位作者于 2013 年访问的多米尼加琥珀矿地图。
![]()
图 2。上图: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琥珀是手工开采的。下图:在山内挖出一个露天矿坑后,矿工们通常会挖一个超过 10 米深的井来寻找琥珀层。偶尔会发现蓝色琥珀与其他种类的琥珀混在一起。照片由石光海拍摄。
在北部地区,1200 米厚的碎屑岩拉托卡组上部 300 米处含有琥珀矿,该矿由砂岩和偶尔出现的砾岩组成,这些砾岩在三角洲至深水环境中堆积而成。该矿床中的琥珀碎片长度可达 40 厘米,表面几乎没有运输痕迹。褐煤以薄层的形式存在于砂岩中。这些碎屑岩逐渐变成飞石状,深水沉积物中含有碎屑琥珀。 ![]()
图 3. 这些产自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蓝色琥珀珠子直径为 6.0-12 毫米,在日光等效手电筒下显示。它们的蓝绿色分布均匀。照片由石光海拍摄。
在东部地区,约 100 米厚的 Yanigua 地层中含有琥珀的沉积物由富含有机质的层状砂、砂质粘土和一些厚度达 1.5 米的夹层褐煤层组成。琥珀碎片出现在褐煤和砂质粘土中。除了指示性的沉积特征外,这些地层中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鳄鱼、海牛和海龟)的特征表明沉积发生在近岸环境中,可能是在低矮、森林茂密的山丘前的沿海泻湖中(Brouwer 和 Brouwer,1982 年)。 ![]()
图 4。样品 1 是来自多米尼加共和国的 1.25 克拉蓝色琥珀凸圆形宝石,尺寸为 10.98 × 7.57 × 4.68 毫米。照片由 Yan Liu 拍摄。
![]()
图 5。样品 2 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琥珀原石,重 35.15 克拉,尺寸为 26.21 × 25.96 × 20.42 毫米。照片由 Yan Liu 拍摄。
使用 MDIS-f8 多功能双积分球光谱仪测量样品的光谱透射率和紫外荧光,以便计算色调和饱和度。测量绿蓝色荧光的光学装置如图 6 所示。样品 2 的抛光表面与样品台成 45° 角。使用 365 nm 发光二极管 (LED) 以 45° 角照射抛光表面以激发蓝色荧光。一部分蓝色荧光穿过光圈进入积分球,在那里被准直器收集并发送到光谱仪进行测量。光谱仪通过辐射校准灯校准,以测量蓝色荧光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而不是数字计数。因此,所测蓝色荧光光谱的光谱功率分布真实。 ![]()
图 6. 测量琥珀蓝色荧光的光学装置采用配备 365 nm LED 的多功能光谱仪。组件包括:(1) 光测量积分球、(2) 样品台、(3) 光圈、(4) 准直器、(5) 光阱、(6) 挡板、(7) 光源、(8) 光谱仪、(9) 计算机、(10) 蓝色琥珀样品和 (11) 365 nm LED。
图 7 显示了使用多功能光谱仪测量光谱透射率的光学布置,其中积分球顶部装有氙气填充钨灯。我们将从样品 2 上切下的约 1 毫米厚的未抛光区域放在测量台上,其中光圈的直径为 3 毫米。来自测量积分球顶部灯的光线穿过切片和光圈,进入测量积分球。准直器收集来自琥珀色切片的透射光并将其发送到光谱仪进行测量。为了测量光谱透射率的百分比,光谱仪在样品不在台上时校准为 100%,通过关闭钨灯校准为 0%。 ![]()
图 7. 测量透射率的光学装置采用多功能光谱仪,积分球顶部装有氙气填充钨灯。组件包括:(1) 光测量积分球、(2) 样品积分球、(3) 样品台、(4) 光圈、(5) 圆盘、(6) 准直器、(7) 光阱、(8) 挡板、(9) 反射率测量光源、(10) 透射率测量光源、(11) 蓝琥珀色样品、(12) 光谱仪和 (13) 计算机。
表面颜色图8为样品2未抛光的切片,图9为切片的光谱透过率,实质上是典型的长通透过光谱,半通波长在530nm左右,截止波长在450nm左右,长通透过光谱的短波长端斜率不陡,波长短于450nm的蓝光被完全吸收,可见光450~760nm的透过率逐渐提高,因此1mm切片呈现黄色,较厚处琥珀体色呈现橙黄色至褐色。 ![]()
图 8。这块切片取自样本 2,中心厚度为 1 毫米。这块切片用于测量蓝色琥珀的光谱透射率。照片由 Yan Liu 拍摄。
![]()
图 9. 样品 2 切片的光谱透射率。这是长波长通光光谱,截止波长约为 450 nm,半通波长约为 530 nm。只有波长大于 450 nm 的光才能部分穿过琥珀切片,透射率从 450 nm 逐渐增加到 760 nm。
图 10 显示了样品 2 的紫外荧光光谱,用 365 nm 紫外光源测量。紫外光照射到样品表面,双积分球光谱仪的测量积分球组件从表面收集紫外荧光。紫外荧光光谱在 450、485 和 500 nm 左右显示出三个峰值。该紫外荧光光谱与 Bellani 等人 (2005) 记录的光谱相似。正是这种短波长荧光光谱导致了蓝色琥珀的表面呈绿蓝色。 ![]()
图 10. 样品 2 块体的紫外荧光光谱,由 365 nm 长波紫外光产生。
当紫外线照射到蓝色琥珀上时,会激发出蓝绿色荧光。然而,由于紫外线被完全吸收,它无法穿透蓝色琥珀。它只能在表面引起蓝色荧光。 ![]()
图 11. 样品 2 的绿蓝色荧光侧面图。右侧的长波紫外线照射在表面产生绿蓝色荧光;上下白炽灯照射用于显示其体色。由于短波长截止,紫外线只能激发表面的绿蓝色荧光。绿蓝色荧光无法深入蓝色琥珀。照片由 Yan Liu 拍摄。
紫外线无法穿透琥珀的表面,但荧光可以穿透到很浅的深度;因此,除非样品非常薄,否则非常强烈的蓝绿色荧光不会引起变色石的体色效果。这与之前提到的塔维涅钻石的变色石效果不同,在塔维涅钻石中,蓝绿色荧光穿透了宝石并导致其体色发生变化。我们的琥珀样品的蓝绿色荧光颜色是表面的。 乌萨姆巴拉效应样品 2 的一面被抛光成楔形,以显示不同厚度下的颜色变化。随着厚度的增加,样品 2 的截止波长移向更长的波长,其透射颜色从黄色变为红色(图 12)。样品较薄时色调为黄色,随着厚度的增加变为棕橙色红色。 ![]()
图 12. 样品 2 的体色在结石较厚处由黄色变为橙红色。照片由 Yan Liu 拍摄。
表1给出了样品2在CIE标准光源A下,色温为2856K,在CIELAB颜色空间中厚度与色调角的计算关系,该色温代表观察透射色时使用的白炽灯(Wyszecki and Stiles,2000)。其中,琥珀厚度为1mm,其色调角为88.1°,色度为33.4。88.1°色调角代表黄色,33.4色度代表中等饱和度。随着厚度的增加,色调角变小,色度变高。当厚度达到7mm时,色调角降低到76.7°,色度达到最大饱和度75.0。这个色调角和色度代表高饱和度的橙色。当厚度达到25毫米时,色调角减小到62.8°,观察结果为橙红色调,色度则变为55.1,代表中高饱和度。 ![]()
图 13. 在 CIELAB 颜色空间中,样品 2 的色调角轨迹显示出
超过 20° 的变化,这归因于 Usambara 效应。 结论
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蓝色琥珀呈现蓝绿色,这是由紫外线激发的荧光引起的。蓝绿色荧光仅限于表面。原因有两个:(1) 紫外线只能激发琥珀表面的蓝绿色荧光,(2) 琥珀强烈吸收蓝绿色荧光,不允许其深入到表面以下。样品越厚,长波长通光谱的截止波长就会移到更长的波长,蓝绿色荧光只能穿透非常薄的一层琥珀。因此,蓝色荧光只出现在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