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知地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知地黄页

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

时间:2024-12-11 01:4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江西省地质局稀土应用研究所)为正处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2021年10月15日,由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
 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江西省地质局稀土应用研究所)为正处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2021年10月15日,由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稀土应用研究所)更名为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江西省地质局稀土应用研究所)。

大队成立于1952年,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土壤、地质遗迹调查,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实验测试,测绘与地理信息,地质信息服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勘查、施工、危险性评估,岩土勘察,地基与基础工程,市政(非开挖)工程,土地复垦与规划,绿色矿山建设,房地产开发,酒店经营,汽车维修等多个领域。现有职工28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0余人,资质30余项(甲级9项),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全面、队伍素质过硬、找矿成果显著的综合性地勘单位。

70多年来,大队先后发现矿产103种,其中探明储量的68种,发现矿床200余处和矿(化)点数千个,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20世纪50~60年代,率先将地质力学应用于金属矿床的普查勘探,发现了大余木梓园隐伏型钨矿床,被列为全国重大发明创造,以此总结出的“五层楼”成矿理论,开创了我国模式找矿的先河,探明并提交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钨矿资源储量,巩固并拓展了赣南“世界钨都”地位,后又提出了“五层楼+地下室”成矿理论模式,为再造一个“世界钨都”奠定了理论基础。70~80年代,在会昌周田找到了大型岩盐矿,毛主席获悉后欣然写下了“江西找到大盐矿,这是一件大好事”的批语,大队被誉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全国地质战线的一面红旗”。同期,在龙南足洞发现了世界罕见的新类型重稀土矿,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为赣南赢得了“稀土王国”的美誉,2015年,大队在稀土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发现浅变质岩风化壳离子型稀土矿,研制的“赣南钻——人力冲击取样钻”,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0年代初,在赣南发现了氟铋矿,1983年国家矿物学会新矿物命名委员会以地名命名为“赣南矿”,成为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矿种,并填补了矿物学的空白。21世纪以来,大队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新发现了一批以钨、稀土、铅锌、金银、铜、萤石等为主要资源的大中型矿床,为赣州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积极开展赣南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完成了赣南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避让搬迁规划、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等,实施的信丰学堂嘴废弃稀土矿山治理项目,已成为赣南地区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典范。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矿产资源保障、生态文明支撑、专业综合服务”三大定位,为推进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赣州市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再立新功,为实现江西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25号  电话:0797-8208516   传真:0797-8222069

邮编:341000  邮箱:gnd@dz.jiangxi.gov.cn   网址:https://7d.jxsdzj.cn/



单位历史沿革




1952年6月1日,在大余西华山组建了江西第一支钨矿地质队——江西钨锡公司地质队,在赣南西华山、大吉山、岿美山等地开展矿山测量工作。

1958年5月1日成立江西省地质局,1961年9月,江西钨锡公司地质队更名为江西省地质局九〇八地质队。

1963年9月23日,江西省地质局更名为地质部江西地质局,同年,江西省地质局九〇八地质队更名为地质部江西地质局九〇八地质队。

1965年1月,江西地质局决定把九〇八地质队一分为三,分别组成九〇八探矿工程大队、九〇九探矿工程大队、九一〇探矿工程大队。九〇八大队负责赣南西部地区钨矿普查工作,九〇九大队负责赣南东部的地质普查工作。

1981年4月1日,按照地质部专业化体制改革政策的要求,九〇八大队、九〇九大队的区调、普查分队和专业普查小队,成建制划出,组建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1983年,地质部江西地质局更名为地矿部江西地质矿产局,1995年更名为地矿部江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999年7月10日更名为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01年3月、2004年4月,省地矿局决定九〇八、九〇九两个大队相继与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合并,重组为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2020年10月,根据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整合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组建江西省地质局。2021年10月,省地质局完成局属地勘队伍整合和企业集团组建,将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稀土应用研究所)更名为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江西省地质局稀土应用研究所)。

地质行业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和江西地质精神

一、“三光荣”精神是:“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四特别”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溯源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发出“开发矿业”的号召,无数热血青年纷纷投身到火热的地质事业中。60年代,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提出了“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艰苦为荣”的口号,极大地激励着地质工作者攻坚克难,无私奉献。

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总结提炼出“地质文化”的表述:“三光荣”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体现了无私奉献精神;“以艰苦奋斗为荣”体现了艰苦创业精神;“以找矿立功为荣”体现了使命担当精神。“三光荣”精神是地质工作者长期为国探宝和奉献的结晶,是鼓舞和激励地质工作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40多年的实践证明,“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之魂”,对于弘扬地质行业优良传统、培养作风过硬的地质队伍、推动地质文化建设、促进地质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光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质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地质行业永恒的精神追求。

1989年,地质行业在首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之后,又提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展现出地质人吃苦耐劳、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模范风采。

1991年初,江泽民同志又把“三光荣”高度概括为“光荣在于奉献”并为地质工作者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今天,“三光荣”依然是搞好地质找矿工作的“三大法宝”“地质之魂”,是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为实现地勘单位又好又快发展而无私奉献、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三光荣”具体内涵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属第一光荣。其精神实质是奉献,它要求地质找矿工作者热爱地质找矿事业,献身地质找矿工作。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艰苦奋斗为荣”属于第二光荣。实质是弘扬创业精神,要求地质找矿工作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正视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性、客观环境和生活条件,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艰苦奋斗,一是指物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增收节支、反对铺张浪费;二是指在劳动态度上要吃苦耐劳,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三是指在进取精神上要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四是指在品格风貌上要有高尚情操、廉洁奉公、先人后己。

以找矿立功为荣

“以找矿立功为荣”属于第三光荣。是“三光荣”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奋斗目标,地勘单位的中心和重点工作就是地质找矿,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矿产资源。

“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是地质文化的核心,展示地质行业职工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地质事业,不讲报酬,乐于奉献的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提出后,得到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高度认同,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地质之魂”,成为地质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宿。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鼓舞下,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在荒野平原、大漠高山书写着地质找矿、地质报国的无限忠诚。

二、江西地质精神是:“忠诚、奉献、坚韧、卓越”。

2020年10月,根据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整合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组建省地质局。为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省地质局提出了“江西地质精神”,即:“忠诚”其释义是:许党报国、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奉献”其释义是:献身地质、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韧”其释义是:百折不挠、担当实干的拼搏精神,“卓越”其释义是:开拓创新、勇创一流的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