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组建于1957年,1999年属地化管理以后由原国土资源部转归湖北省政府管理,现为湖北省地质局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2014年加挂“湖北省宜昌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牌子。主要在宜昌及神农架周边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救灾地质技术服务。 现有事业编制职工459人,离退休人员869人。全队现有12名博士、91名全日制硕士,硕士及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29%,教授级高工及高级工程师占比20%、工程师占比39%。80后占中层干部比例达63%,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0岁。现有在职党支部10个,离退休支部5个,党员429人(其中在职党员219人,离退休党员210人)。下辖8个队属二级单位,拥有地质勘查、地质灾害、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勘察、基础施工、环保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实验测试等相关行业甲(乙)级资质28项,馆藏鄂西地区最全面系统的地质技术资料,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到省一级标准。 建队60多年来,先后被部、省授予“地质找矿有重大贡献地质队”、“地质找矿功勋单位”、“全国模范地勘单位”、“中国百强地质队”,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2000-2010年地质找矿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工人先锋号”和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地质人”、“荆楚工匠”、省级“工人先锋号”等一批先进模范和优秀班组;先后获得原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全国地勘行业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项35项,“十三五”期间两次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先后发现各类矿产72种、矿产地470余处,分别占宜昌境内已发现矿种和矿产地的80.9%、63.5%。先后提交包括宜昌磷矿、长阳锰矿、松宜煤矿、夷陵区石墨矿、白果园银钒矿等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中型矿床67处,其中大中型磷矿28处,累计探明磷资源量34.46亿吨,占宜昌市已查明磷资源量的70%以上,经济价值过万亿,为宜昌成为全国闻名的磷化工基地提供了有力地质技术支撑。积极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年钻探施工能力突破6万米,先后创下全省侧钻井最深纪录、省内地热井最深纪录、局水平对接井水平段最长记录等全省地质系统多项第一。助力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区建设,在恩施钻获高含页岩气层、平均含气量位居全国前列。承担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勘查、施工等项目78个,被省政府授予“新滩滑坡勘测预报抢险救灾先进单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优秀单位”称号;为宜昌市域11个县市区及神农架林区地灾“四位一体”网格管理、地质环境监测保护提供了坚强技术支撑,被宜昌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授予“地质铁军、国土卫士”锦旗,在五峰“7·8”滑坡、神农架林区“8·7”百年一遇强降雨中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得到省领导表扬,宜昌市及神农架林区政府发来感谢信。开展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等工作,助推宜昌成为全国首批我省唯一国家级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农用地土壤污染调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面对地质事业发展转型的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地质七大队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发挥地质作用”要求,建功先行区、勇当先行军,围绕省地质局“地质立局、发展兴局、科技强局”战略,扛牢“走前列、当标杆、做示范”的光荣使命,建成全省一流智力密集型地质科技队伍、全国一流核心竞争力强综合地勘单位! 地址:https://dzj.hubei.gov.cn/q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