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知地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环境

“生态地质”助力美丽湖南建设

时间:2024-10-20 00:41来源:湖南省地质院 作者:小知 点击:
湖南省地质院深度参与湖南省五大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在建矿山以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共实施规模超50万元的生态修复项目近600个。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地质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守护好一江碧水,走出了一条“生态地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近期,公众号将推出我院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领域的特色做法、技术创新、工作成效等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湖南省地质院生态修复经验——技术篇

近年来,省地质院深度参与湖南省五大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在建矿山以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共实施规模超50万元的生态修复项目近600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助力湖南省成功申报了四个国家级重大项目,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达29亿元。打造了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南山国家公园生态修复项目等一批省、部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典型范例,树立了行业标杆。

因地制宜,矿山展新颜

主入口广场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

蓄水养护景观溪谷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

在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院属省自然资源调查所创新性地采用“五宜、三化、多元化利用”设计理念,将“地质+生态旅游”修复模式变为实践。依托治理区内的深厚矿山文化底蕴,科学地进行遗迹保护和科普开发,打造出“万马奔腾”“龙盘虎踞”等地质特色鲜明的亮点工程。该项目获得了2023年度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优秀设计奖一等奖,被自然资源部作为生态与发展共赢的典范向全球推介,并成功入选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癞子岭区域修复前后对比图

在临武三十六湾矿区山水工程试点项目,院属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建立了“空天地协同”矿山生态问题综合性监测与识别系统,利用卫星遥感、空中监测和地面实地调查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控。经过地貌重塑和植被重建,有效治理了露天采场、工业广场以及废石堆,也保留了典型采矿遗迹和地质构造,为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提供了独特资源。癞子岭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的成功打造,完成了从脏山乱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华丽转变,为湖南省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湖南省地质院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环境问题,深入研究矿区环境特点,将生态修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地质灾害治理以及生态扶贫等项目有机结合,努力打造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共赢的生态修复模式。

技术破难,修复显奇效

瑶岗仙高陡边坡修复前后对比图

丝茅坪区域修复前后对比图

垄下区域修复前后对比图

在郴州市瑶岗仙钨矿的生态修复项目,面对修复治理区地形复杂、材料运输难;坡面高差大、喷播作业难;小气候发育,植被存活难;地层稳定性差,成果巩固难的“四难”问题,院属省自然资源调查所创造性地提出“钢管桩+挡土墙+挂网喷播+生态袋+生态棒”相结合的全新治理工艺,通过精心挑选并栽种适宜的复绿植被品种,以及修建高位水池喷灌、滴灌养护系统,形成了人工干预+自然生态防护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化生态防护体系。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27万平方米,受到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

邵阳城步南山国家公园旅游景观道路边坡生态修复修复前后对比图

南山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根据森林、沼泽、湿地、草甸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特征,精准地采取修复策略。全长40公里的旅游景观大道因自然退化及人为干扰,形成了多个凹凸不平的岩石边坡。针对这一问题,院属省生态地质调查监测所采用“改良型厚层基材喷播植生+燕巢式种植穴植苗+藤蔓植物复绿”的系统修复技术,解决了南方丘陵山地带典型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难题,为推动南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科学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合作共进,绿色发展路

藤立方技术在长沙龟坡项目中运用成效图

湖南省地质院与企业、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携手,共同探索一条高效、环保的生态修复之路。院属省生态地质调查监测所在“藤立方+”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过程中,探索出“实践驱动科研、科研反哺实践”的生态修复新路径。该技术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省内外20余个矿山及高速公路项目中运用,尤其在长株潭“生态绿心”跳马镇龟坡废弃矿山边坡生态修复项目中成效显著,提升了生态修复的效率与质量。此外,还成功注册了“藤立方”“藤立方+”及“藤云”三大商标,斩获20余项专利。

矿山污水试验治理前后

不同治理工艺沉淀后的情况对比

矿山废水深化二段中和治理工艺应用于印山污水处理站

采坑边坡团粒喷播生态修复

水渠生态护坡工程

采坑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工程

V型槽生态修复工程

坚持技术创新为引领,注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院属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石煤矿区生态修复项目,经多方论证和实地调研,提出的矿山废水深化二段中和治理工艺,为地方政府节省2000多万元的污水治理费用,也为全国矿山废水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植被混凝土工艺、V型槽修复工艺、团粒喷播工艺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了矿区绿色生态、红色文化、金色果实“三张名片”,并作为省、市“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已接待参观人数近2万人次,成为传播生态修复理念和技术的重要平台。

海南昌江燕窝岭生态修复工程A区治理前后效果对比图

海南昌江燕窝岭生态修复工程D区治理前后效果对比图

院属省自然资源调查所多年来致力于矿山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治理领域,累计修复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先后承接了冷水江锑煤矿区、海南燕窝岭水泥灰岩矿、瑶岗仙钨矿等一大批生态修复治理项目,面对生态修复的种种挑战,研发出了“一种便于拆装的临时便道”“一种边坡支护用钢管桩”等四项工艺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权,为推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省地质院通过科学规划、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手段,探索生态修复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已成为筑牢全省“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的技术服务主力军,将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贡献地质智慧与力量。(文图/自然生态室  编辑/郭美怡)

原文地址:http://hnsdzy.hunan.gov.cn/dzy/c101626/c101627/c101629/202410/t20241017_33478107.html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