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知地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知识库

中国金矿的成因类型

时间:2024-10-08 11:00来源:地矿课堂 作者:小知 点击:
与根据看得见的宏观特征划分的工业类型不同,矿床的成因类型是根据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划分的,如按成矿作用分为 内生矿床 、外生矿床、变质矿床及叠加矿床、再生矿床等。上述
        与根据看得见的宏观特征划分的工业类型不同,矿床的成因类型是根据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划分的,如按成矿作用分为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及叠加矿床、再生矿床等。上述类型中又可按岩浆作用、汽化-热液作用、风化作用、各种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进一步分出相应的矿床类型。矿床成因类型的划分有助于深入理解矿床的形成机理、时空分布、成矿条件等,有助于指导找矿、勘探等工作。
 
1.以岩浆成矿作用和温度深度为依据的分类
        一百多年前,林格伦提出的热液矿床分类方案,曾对世界和中国早期金矿的地质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Lindgren,1933),即:深成高温矿床(300~600℃,3~15km)、中温中深矿床(200~300℃,1.2~4.5km)和浅成低温矿床(50~200℃,近地表至1.5km)。其他类似或一脉相承的分类还有:Emmons(1937)将金矿分为8类:分凝金矿床、伟晶岩金矿床、高温气液交代金矿床、高温金矿床、中温金矿床、低温金矿床、砂金矿床和含金砾岩金矿床。朱夏(1953)将金矿分为内生矿床(岩浆析集金矿)、含金石英脉、伟晶岩脉和接触变质金矿床。刘祖彝(笔名祖一;1959)将金矿分为内生矿床(气成、浅成热液、中深热液)和外生矿床。谢家荣(1965)将金矿分为深成(含金伟晶岩脉气化金矿床)、接触交代型、高温热液型、中温热液型、火山成因金矿、古砂金和近代砂金。Borodaevskay et al.(1977)将金矿分为:①内生金矿床,包括近地表矿床(数米至1~1.5km)、中-深成矿床(1~1.5km到4~5km)和深部矿床(>5km);②表生金矿床,包括风化壳矿床和机械沉积矿床(砂矿床);③变质成因金矿床。
 
2.以矿体形态和矿化类型为依据的分类
        Launay(1913)根据金矿体与各种火成岩的关系提出了金矿的分类:①各种成分火成岩中的包体金;②分凝作用形成的金矿床、产于局部容矿岩石中的金矿床和接触带金矿床;③与花岗岩化变质作用有关的深源弥散性浸染金矿床;④薄形复脉型金矿;⑤产于古近纪—新近纪山链的大脉和网脉型金矿;⑥产于石灰岩中的金矿床;⑦含金砾岩。Smirnov(即斯米尔诺夫,1959)将金矿分为:①石英-金热液矿床,包括含金石英脉、含金石英-碳酸盐矿脉、含金石英-重晶石矿脉、含金石英-电气石矿脉;②金-银-碲热液矿床;③黄铁矿-金热液矿床;④含金围岩交代热液矿床;⑤受变质含金砾岩;⑥砂矿。
Simons和Prinz(1973)将金矿分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低温热液“矿囊”型矿床;砂金矿床;古砂金矿床;海洋砂金矿床;浸染型金矿床;伴生金矿床。
        我国发布的《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84)把岩金矿分为4类:①石英脉型金矿床,包括石英单脉型金矿床、石英复脉型金矿床和石英网脉型金矿床;②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③细脉浸染型金矿床;④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床。王友文(1987)将金矿分为:①脉型金矿床,包括石英脉型、石英-方解石脉型、石英-重晶石型;②蚀变岩型金矿,包括产于沉积变质岩中、产于火山岩中、产于花岗岩类中、产于混合岩化岩石中的金矿;③浸染型金矿床,包括硅质岩中、碎屑岩中、碳酸盐岩石中、火山碎屑岩中的金矿;④斑岩型金矿床,包括花岗斑岩型、爆破角砾岩筒型、矽卡岩型;⑤砾岩型金矿床;⑥铁帽型金矿床;⑦砂金矿床。
 
3.以含金矿石建造为依据的分类
        早期对金矿床的分类,比较强调根据开采对象,即矿石的地质特征来划分的“含金建造”分类。如:谢尔巴科夫(1977)把世界金矿床分为16个金矿建造:超基性岩中的含金铬铁矿-铂族建造;金-滑石菱镁片岩建造;玄武岩类岩石中的含铜黄铁矿建造;花岗岩类岩石的金-硫化物-石英建造;火成岩接触带金-硫化物-矽卡岩建造;非均质铁质岩金-氧化物-铁矿建造;杂砂岩及不同碱度喷发岩中的含金黄铁矿多金属建造;金-石英建造;碳质黑色页岩中金-石英-硫化物建造(细脉浸染建造);花岗岩及其交代晕中的金-石英建造;砾岩中含金古砾岩建造;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碱性玄武岩类岩石的金-银建造;粘土质岩石含金铜-钼建造;变质片岩、花岗岩金-石英-玉髓建造;小侵入体中的金-硫化物建造;暗色岩类中的含金铜-镍建造。
        Tatsch(1975)把金矿石分为10种主要的含金建造:①金-石英;②金硫化物与铜硫化物-铂系金属;③金硫化物-含铜黄铁矿及多金属黄铁矿;④金-石英及金-石英硫化物和金-铜;⑤地槽中的金-石英和金-石英-硫化物;⑥金-石英与金-硫化物;⑦金-石英-硫化物与金-石英;⑧活化区的金-石英与金-石英-硫化物;⑨金-石英-硫化物,金-石英与金-银;⑩金-银和银-金。该分类强调了火山作用,并描述了每一种矿石建造的构造背景、岩浆活动、蚀变作用及矿体形态。
        斯米尔诺夫(1982)把深成热液金矿分为石英-金建造、石英-毒砂-金建造、石英-黄铁矿-金建造、石英-电气石-金建造、石英-白钨矿-金建造及金-辉锑矿矿石建造;把火山成因热液矿床分为多金属-金-银建造、含碲化物和硒化物金-银建造及金-明矾石建造。
        库伦德舍夫等(1984)把含金矿石建造分为29个主要类型,部分类型中尚划分出亚类。其主要类型为:含金铬铁矿-铂族矿石建造;金-滑石-菱镁片岩矿石建造;含金的铜-黄铁矿矿石建造;金-硫化物-石英矿石建造;金-硫化物-矽卡岩型矿石建造;金-氧-铁矿石建造;含金黄铁矿矿石建造;含金的铜-钴-铁矽卡岩型矿石建造;含金黄铁矿-多金属矿石建造;金-石英矿石建造;金-石英-硫化物矿石建造;金-石英脉型矿石建造;石英-金-毒砂矿石建造;金-稀有金属矿石建造;金-铀砾岩型矿石建造;金-银矿石建造;白钨矿-金-钼多金属矿石建造;含金的铜-钼矿石建造;金-锑-钨-汞矿石建造;金-辉锑矿-黄铁细晶岩矿石建造;金-石英-玉髓矿石建造;金-硫化物矿石建造;金-铁建造;石英-重晶石-硫化物金矿石建造;含金青磐岩矿石建造;金-石英-碳酸盐矿物建造;含金铜-镍金矿石建造;含金的黑色页岩型矿石建造;金和铂-金的砂矿建造。
 
4.以构造环境和金成矿作用为依据的分类
        Bache(1988)将金矿床分为3大类:第Ⅰ大类为前造山火山-沉积型矿床,第Ⅱ大类为后造山深成-火山型矿床,第Ⅲ大类为碎屑型矿床。其中,第Ⅰ大类又分3类:第一类为伴生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包括3个亚类:与分异的钙碱性火山活动有关;与以基性为主的火山活动有关,具蛇纹岩特征;赋存于沉积岩,不存在火山岩,但与火山活动有间接关系);第二类为铁-金建造矿床;第三类为赋存于火山-沉积岩系中的不整合型金矿床。第Ⅱ大类又分为伴生金含铜斑岩型矿床(包括含铜和金亚类、含金亚类)、赋存于碳酸盐岩层中的交代矿床(包括3个亚类:含多金属矿物组合的交代矿床;含金及少量铜的交代矿床;含汞浸染状交代矿床)、侵入岩中脉型(或复合脉)矿床(包括4个亚类:以铜为主的脉矿;以铅和锌为主的脉矿;以金和银为主的脉矿;赋存于克拉通古近纪—新近纪火山岩的脉型矿床,富含银,与侵入作用存在空间关系)。第Ⅲ大类分为古砂金矿床和现代砂金矿床(包括冲积和残积砂金)。
 
5.以元素地球化学组合为依据的分类
栾世伟等(1983,1987)依据金矿床中与金有关的元素地球化学性状和元素的共生规律,把金矿床分为金-铁、金-银、金-铜、金-锑、金-锡、金-铀、金-砷、金-钴、金-铂等8个主要金矿地球化学类型和19个亚型。王义文(1982,1983)提出了金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分类。
 
6.以容矿围岩或含矿建造为依据的分类方案
        以容矿围岩或含矿建造为依据对金矿进行分类比较直观,也显得比较随意,即“见到什么就定什么类型”,因而国内外通用。如加拿大地质调查所将金矿床分为以下几种。①砂铀金矿,黄铁矿型古砂铀、金矿;现代砂金。②化学沉积物为主岩的金矿,碳酸盐-铁氧化物建造、砷硫化物-硅酸盐铁建造、层状黄铁矿、燧石-硫化物。③碎屑-沉积物为主岩的金矿床,碳质页岩-碳酸盐为主岩的金矿(卡林型)、浊流岩为主岩的脉金和剪切带金矿。④火山岩伴生的脉金矿床和剪切带金矿床。⑤侵入岩体伴生的金矿,包括次碱性长英质岩、碱性岩、镁铁质岩中的金矿。Routhier(1963)将金矿床分为:①赋存于沉积岩层中的矿床,与深成侵入岩体无明显关系;②与花岗岩侵入体(包括花岗岩内带和外带)有关的矿床;③产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通常属于火山成因)中的矿床;④主要与古近纪—新近纪后造山钙碱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⑤产于变质岩系中的矿床,与深成侵入体无明显关系。Boyle(1985,1989)将金矿床分为:①含金的斑岩岩墙、岩席和岩株;含金的伟晶岩、粗粒花岗质岩体、细晶岩和钠长岩;②碳酸岩和与碳酸岩有关的岩体;③含金矽卡岩型金矿床;④火山岩地区产于裂隙、断层、剪切带、迭席带和角砾岩带内的金-银和银-金脉、网脉、复脉、矿化岩筒和不规则的硅化矿体;⑤沉积岩区产于断层、裂隙、不连续的顺层面以及剪切、拖拽褶皱、破碎带和背斜的张口部位的含金脉、复脉、层状带和鞍状矿体;也包括化学性质有利岩层在靠近断层和破裂处发育的交代型板状及不规则的矿体;⑥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各种火成侵入体及花岗岩化岩石构成的复杂地区的金-银和银-金脉、复脉、网脉和硅化带矿床;⑦在火成岩、火山岩和沉积岩中的浸染状和网脉状金银矿床;⑧石英卵石砾岩和石英岩中的金矿床;⑨残积和冲积砂金;⑩其他金矿。
        国内也曾经采用此类划分方法,如涂光炽(1990)将金矿分为太古宇绿岩带型、沉积岩型(细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型)、浅变质碎屑岩型、火山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侵入岩内外接触带型。韦永福等(1994,1996)将金矿分为太古宙含金绿岩系、元古宙含金浅变质岩系(含碳细碎屑岩系、含碳火山碎屑沉积岩系、沉积-火山岩系)、古生代—早中生代含碳碎屑岩系(含碳粉屑岩系、含碳火山-碎屑沉积岩系)、中生代花岗质杂岩系(交代重熔花岗岩类、碱性花岗杂岩类、同熔型花岗岩类)、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系(中性-中酸性火山岩类、中酸性次火山岩类)、新生代含金砂砾岩系(古近纪—新近纪含金砂砾岩、第四纪冲积砂金矿)。陈纪明(1990,1997)将金矿床分为:产于太古宙—古元古代绿岩带中的金矿(石英脉型、复脉带型);产于元古宙变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中的金矿(脉型、构造蚀变岩型);产于震旦纪—三叠纪粉砂岩泥质碳酸盐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脉型、构造角砾岩型);产于花岗岩类侵入体中的金矿(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细脉浸染型、矽卡岩型);产于碱性侵入岩中的金矿(石英脉型、石英脉-蚀变岩型)、产于显生宙基性超基性岩中金矿、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石英脉-蚀变岩型(产于海相基性火山杂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型的金矿(产于火山岩中的金矿、产于次火山岩中的金矿)、产于风化壳中的金矿(铁帽型、红土型)、产于砾岩中的金矿(现代砂金矿)。其中,产于火山岩中的金矿又可分为脉型、断裂破碎带型和构造角砾岩型;产于次火山岩中的金矿又可分为斑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这些分类实际上都属于建造分类。
 
7.以成矿地质作用为依据的成因分类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贵金属专业组于1983年依据金的成矿作用将金矿床分为岩浆-热液金矿床、火山及次火山-热液金矿床、沉积-变质金矿床、变质-热液金矿床、地下热(卤)水溶滤金矿床、风化壳金矿床和沉积金矿床7种主要类型,16个亚类(朱奉三等,1983)。其他以成矿地质作用为依据的成因分类方案还有:毋瑞身等(1982)将金矿分为变质热液型、岩浆(侵入)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渗滤热液型、沉积砾岩型和砂金;胡伦积(1982,1983)将金矿分为岩浆分异型金矿床、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渗滤热液型金矿床、变质型金矿床、混合岩热液金矿床和沉积型金矿床;栾世伟等(1987)将金矿分为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前者又分为含金岩浆岩型矿床、含金矽卡岩矿床、岩浆热液型金矿、火山热液型金矿、地下热卤水渗滤型金矿床和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后者又分为风化壳型金矿床和机械沉积型金矿;朱奉三(1989)将金矿分为风化壳砂金矿床、现代沉积砂金矿床、砾岩金矿-古砂金矿床、沉积变质改造金矿矿床、热水渗滤金矿床、变质热液金矿矿床、混合岩化热液型金矿矿床、重熔(深熔)同熔岩浆热液型金矿矿床和岩浆型含金矿床;罗镇宽等(1993)将金矿分为同熔岩浆热液型、重熔岩浆热液型、区域岩浆热源热液型、次火山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成岩-变质热液型、热水淋滤型、沉积变质型、铁帽型、残积型、古砂金型和近代砂金矿床。
        嗣后,一些学者对各自的分类方案或多或少进行了补充,如:毋瑞身(1987)进一步强调变质热液和含金建造,将金矿分为变质热液型(包括中基性火山岩含金建造、含碳陆源细碎屑岩含金建造、含碳的泥页岩含金建造夹细碎屑岩的碳酸盐含金建造)、岩浆(侵入)热液型(包括交代重熔型和同熔型)、火山热液型(包括火山岩型和次火山岩型)、渗滤热液型、沉积砾岩型和砂金(包括冲积型和冰川型)。刘英俊等(1991)和马东升等(1992)依据成矿能量释放方式将金矿床分为5个端员类型和6个主要二元过渡类型。前者包括: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金矿;与侵入作用有关的金矿;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金矿;与表生作用有关的金矿;与地下水或热卤水有关的金矿。后者包括与上升变质热液和地下水混合作用有关的金矿、与花岗岩化有关的金矿、与次火山作用有关的金矿、与火山沉积作用有关的金矿、与沉积-地表水、地下水综合作用有关的金矿、与火山-次火山区地下水作用有关的金矿。王秀璋(1992)将金矿分为岩浆热液矿床、火山-改造矿床、沉积-岩浆气液叠加矿床、变质及混合岩化后改造矿床、沉积-变质-混合岩化矿床、沉积改造矿床、沉积矿床和伴生金矿床。
 
8.以成矿物质来源为依据的分类
        这一分类将成矿物质来源作为矿床分类的首要准则,将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或成矿作用作为第二要素。如,郑明华(1983)将金矿分为:①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硅镁质岩浆的金矿,包括与基性-超基性杂岩体有关的岩浆金矿床、与矽卡岩有关的接触交代金矿床、与斑岩有关的次火山气液金矿床、与火山熔岩和凝灰岩有关的金矿床;②成矿物质来源于硅铝壳重熔-再熔混浆(花岗岩浆)的金矿床,包括与重熔酸性侵入体有关的热液金矿床、与再熔混浆侵入体有关的热液金矿床;③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内固体岩石的金矿床,包括与绿岩带有关的超变质热液金矿床、与硅铁质岩系有关的变质热液金矿床、与黑色岩系有关的变质热液金矿床、与碳酸盐岩系有关的地下水热液金矿床、与碎屑岩系有关的地下热液金矿床;④成矿物质来源于地表岩石的金矿床,包括与风化壳有关的风化金矿床、与砂砾(岩)层有关的沉积金矿床;⑤成矿物质宇宙来源的金矿床;⑥成矿物质来源于上述任意两种组合的叠生矿床。王鹤年等(1982)将金矿分为:幔源型金矿床、壳源系列(沉积变质型金矿床、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混合岩化热液型金矿床、再生重熔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地下水环境作用型金矿床)、混合源系列(同熔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及外生成矿作用的风化壳型金矿床、机械沉积型金矿床。中国地质科学院成矿远景区划室(1994)以成矿物质来源为第一要素,将金矿分为幔源、壳源、混合源、表生共4大类,按成矿作用又分为:①岩浆热液型金矿;②混合岩化热液金矿;③变质热液金矿;④沉积变质金矿;⑤渗滤热液金矿;⑥火山热液金矿;⑦风化壳金矿;⑧机械沉积型8大类,包括18种含金建造类型。Robertetal.(2004,2007)提出了容矿岩石、成矿地质作用以及矿石特征等为依据的矿床类型综合划分方案:①与造山作用相关,包括绿岩容矿型、浊积岩容矿型、BIF容矿型;②与还原侵入相关,包括侵入体容矿的中变质型和浅变质型,以及沉积岩容矿型;③与氧化侵入相关,包括富金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高硫型和碱性低硫型);④其他类型,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钙碱性低硫型)、卡林型、富金VMS型、古砂矿型。
        众所周知,金在地壳和地幔中的丰度均较低且分散,对一般岩石类型无明显的专属性。在地质作用下,金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亲铁和亲硫的双重特性;金的浓集系数很高(>1000~4000),一般不易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富集,故大型金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地质成矿作用、多种物质来源和漫长的成矿时代密切相关,即金矿作用具有长期性、多期性、多源性与叠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金矿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涂光炽(1988)曾指出,金矿类型的研究不如铁矿、铜矿成熟……新类型金矿常有发现。
总体上,国内外关于金矿类型的划分尚无统一的方案。本志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诸多因素,按金矿床主导成矿作用的性质、方式、赋矿岩石类型及矿质来源差异等因素,提出了中国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划分方案。该分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各类金矿的成因特点,较直观地反映了矿床(化)的野外地质特征,有利于深入研究中国金矿的形成条件和成矿规律。

                               《中国矿产地质志·金矿卷》对中国金矿床成因类型的划分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